第220章(第1/2页)
章节报错
地方官若能培养出女举人,吏部黄册上便会朱砂批注“教化有成”,政绩斐然者可直升两阶。
在官员保障机制上,别出心裁。
官员年满五十,便可领取“致仕俸禄”,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两纹银。
仍有志于官场,亦可继续留任,一展抱负。
只是犯事时刑杖亦不避白发。
刑部大牢里,曾有位年长的侍郎因贪墨被重责四十,刑具沾血时,堂上高悬的“明慎用刑”匾额映着晨光,令人不寒而栗若。
支撑这些举措的资金,大多源自南滇大战时,从西夏和北狄赎回俘虏的赎金。
此外,西夏和北狄每年还会乖乖奉上岁贡,充实大周府库。
赵祈特意选派使者前往西夏,这些使者身份特殊,皆是南滇大战后,西夏用以交换男俘虏的西夏女子。
当年,赵祈将这两万西夏女子,妥善安置到各个府州县,责令地方官员将她们分送至各个学堂,悉心研习大周文化。
大周秉持开明态度,对这些女子的婚姻不加干涉,众多女子与当地百姓喜结连理,融入了大周生活。
而武风昌盛更是奇景。
宫城十二道宫门的守卫皆换成了蛾眉卫,她们头戴狻猊盔,腰佩横刀,步射十步穿杨。
最有趣的是徐岩鄂与郑宓这一老一少,每年武举放榜时,总要在校场设擂争夺女弟子,去年郑宓赢得个使锤的姑娘,气得徐岩鄂三天没上朝。
这日,赵祈与褚淳贤换上寻常百姓的便装,漫步京城街头。
忽见如意坊二楼,几个身着襦裙的女子正激烈争辩《论政》,茶盏相碰声中,“男女同税”“市井议政”等新词频出。
街心处,两个西夏女子正与京中绣娘研习绣法。
远处传来琴声,却是个琴师在唱新编的《郑宓从军》,围观人群中,既有簪花的闺秀,也有佩剑的女官。
褚淳贤望着这熙攘景象,忽觉眼角湿润。
八年前赵祈在朝堂力主女子科举,高太傅等人以“牝鸡司晨”相讥,哪能料到今日女子皆有机会能执笏参政、握剑戍边?
此时是坤和十一年,赵祈已有二十七岁,愈发沉稳大气,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风范。
朝堂革新成效显著,为官的女子数量已然占据了近乎小半的席位。
然而,朝堂之上向来不乏传统守旧的声音。
几位年迈的老臣,念着祖宗旧制与皇室血脉传承,近来催促赵祈诞下子嗣的谏言日益频繁。
甚至有人提议,劝皇上招纳皇夫,效仿传说中的“去父留子”之法,以确保皇室血脉的延续。
赵祈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老臣。
她不愿与这些思想僵化的老臣多费口舌,以免徒增朝堂纷扰,只是淡然而坚定地回应:“朕心里有数。”言罢,便不再多言,任由老臣们在朝堂下暗自揣摩。
赵祈和郑宓说起此事,打趣道:“你要是有个女儿便好了,我让她做皇储,也不是不可。”
郑宓听闻,轻声说道:“表姐莫要说笑了。凝漪前日从慈姑堂抱回个女婴,我已将她记入族谱,取名郑滢。等她大些便教她武艺,愿她能继承我的衣钵,做个保家卫国的大将军。”
赵祈闻言,先是微微一怔,随即展颜笑道:“这么说我也算是做姨母的人了。”说罢,吩咐下去,要为小郑滢准备丰厚的赏赐。
坤和十一年五月,恒王赵礼年满十六,依制迎娶镇国公府次女徐瑛。
徐瑛出生在武将世家,却生得一副弱柳扶风之姿,不喜红妆爱墨香。
去年科举高中进士,如今是刑部六品主事,专司刑狱文书。
喜轿抬进恒王府那日,徐瑛素手紧攥盖头下的笏板。
前几日,她刚撰写一桩杀人案的审讯记录,本拟今日呈堂,却不得不摘下乌纱换上霞帔。
往后她怕是在无缘朝堂了,她在心底哀叹一声,面上悄然流下一行清泪。
她放下手中笏板,拾起怀中绢帕,轻轻擦拭眼角,盖头底下徐瑛面容淡淡,心里头似是缺了些什么。
镇国公府内,徐岩鄂望着小女儿的官服出神。
按理说小女儿成了王妃,他应是满心欢喜才对。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。
不欢喜的由头只因他的长女徐玟。
这些年来,他为徐玟相看了无数才俊,皆是京中家世良好,品行端正之人。
徐玟一个都看不上,直言要将全部精力投入政事,以治国安邦为己任。
经过朝廷这些年大刀阔斧的改革,徐岩鄂的观念已不再像从前那般古板守旧。
在女儿婚事上,他不再一味要求女儿困于家中,相夫教子。
可最起码也不能跟郑宓似的离经叛道找个女子过日子吧。
长女告诉他,自己的意中人是齐家的小女儿齐明薇。
他满心郁闷,只觉得长此以往,早晚要被长女给气死。
小